在“2007年中印塑膠底座行業合作與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會長廖正品指出,近年來,我國塑膠底座制品業發展迅速,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但仍面臨著原材料價格高位運行、塑料機械整體水平不高、部分企業缺乏自律、部分塑料制品標準滯后等問題。
一、總體運行情況
目前,我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塑料生產、消費和進口大國。自2003年以來,我國塑膠底座工業產量不斷遞增,年均增長率超過10%。2004年,塑料制品業總產值達到3800億元,在輕工19個重點行業中名列第三位;出口量達到 1078萬噸,占輕工出口總額的比例超過了8%。
2007年1~7月,我國累計生產塑料制品1733.68萬噸,同比增長14.4%;農用薄膜累計產量52.34萬噸,同比下降1%。
2007年1~7月,我國塑料制品業工業總產值累計4315.63元,同比增長27%。從各子行業來看,塑料絲、繩、編織品制造業工業總產值449.41億元,同比增長40%,是塑料制品業中增長最快的;而塑料零件制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73.24億元,不粘涂料同比增長17.5%,是塑料制品業中增長最慢的,增速比2006年同期下降3.9個百分點,低于塑料制品業平均增速9.5個百分點。
2007年1~7月,我國塑料制品出口量同比增長5.7%,出口額同比增長13%,增速分別低于2006年同期3.8和7.8個百分點;累計進口25.9萬噸,同比增長5.3%,增速較2006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進口額達到17.3億美元,同比增長11.9%。
二、五大壓力制約我國塑料制品出口
1. 原材料成本壓力。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高漲,導致塑料制品上游合成樹脂價格高位運行,塑料制品加工企業將長期面臨高價原料沖擊。2006年,由于原油價格上漲,帶動下游塑料原料價格上漲30%以上,而同期塑料制品價格僅上漲8.5%,遠遠低于原材料上漲速度,我國塑料制品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減小。同時,塑料原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引發廢塑料的進口替代效應。2006年,廣東共進口各類廢塑料14.1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5.7%。利用廢塑料替代塑料原料生產塑料制品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企業成本,但由于廢塑料質量參差不齊,有些甚至未經處理就進口并投入生產,可能因此導致塑料制品的質量下降,而廢塑料的大量進口也正在成為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不粘涂料
2. 出口退稅壓力。目前,我國塑料制品的出口退稅率已由13%降至5%;2007年7月23日,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又將塑料制品列入新增加工貿易限制類出口目錄。不難看出,國家政策調控的意圖非常明確:限制塑料制品大量出口。我國塑料制品行業出口利潤進一步受到擠壓。
3.貿易摩擦壓力。主要出口市場--歐盟繼2006年9月29日對我國輸歐塑料袋征收最高達28.8%的反傾銷稅后,又于2007年3月9日啟動反傾銷期中復審調查;另一主要出口市場--美國,繼2004年對原產于中國的聚乙烯零售包裝袋作出征收0.2%~77.33%反傾銷稅的終裁后,又于2007年3月19日對中國涉案產品作出傾銷幅度為77.57%的行政復審終裁。我國塑料制品出口企業在屢受國外反傾銷之害后產品競爭力將進一步被削弱。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塑料制品行業內小型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工業銷售值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大、中型企業。2007年1~7月,我國塑料制品小型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864.27億元,同比增長32.1%;工業銷售值達到2795.59億元,同比增長31.5%。由于數量眾多,小型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工業銷售值的絕對量也遠遠超過大、中型企業,超過塑料制品行業利潤總額的65%。但小型企業技術裝備較為落后,有些甚至是家庭作坊式生產,產品檔次較低。同時,由于基本上沒有屬于自己的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主要靠走低端價格路線取得出口。
4. 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壓力。2007年6月1日起歐盟實施REACH法規后,我國塑料制品企業又面臨注冊、評估、許可的問題,且必須通過歐盟境內的生產商或進口商進行注冊。據估計,由此增加的費用將使我國有關企業對歐盟出口成本普遍提高5%以上。而我國生產的塑料日用品和工藝品中,部分產品仍在使用對人體有害的DOP增塑劑,由于國內現行的法規中尚未明確增塑劑的最大允許量,而歐、美、日、韓等國家(地區)已出臺標準和法規,引發我國塑料制品對上述國家(地區)出口受阻。
5. 出口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低。最新普查結果顯示,國內塑料制品生產加工企業約有9萬家,規模以上企業僅占1/10。國內大量的塑料制品企業技術裝備落后、產品檔次低,出口產品主要為日用品和工藝品,特殊工程塑料制品占比較小,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極少,企業雖出口量大而利潤卻難以增加。
因此,我國塑料制品生產企業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節能環保、引導產業集群化發展,以此推動我國塑料制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在“2007年中印塑料行業合作與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會長廖正品指出,近年來,我國塑料制品業發展迅速,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但仍面臨著原材料價格高位運行、塑料機械整體水平不高、部分企業缺乏自律、部分塑料制品標準滯后等問題。
一、總體運行情況
目前,我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塑料生產、消費和進口大國。自2003年以來,我國塑料工業產量不斷遞增,年均增長率超過10%。2004年,塑料制品業總產值達到3800億元,在輕工19個重點行業中名列第三位;出口量達到 1078萬噸,占輕工出口總額的比例超過了8%。
2007年1~7月,我國累計生產塑料制品1733.68萬噸,同比增長14.4%;農用薄膜累計產量52.34萬噸,同比下降1%。
2007年1~7月,我國塑料制品業工業總產值累計4315.63元,同比增長27%。從各子行業來看,塑料絲、繩、編織品制造業工業總產值449.41億元,同比增長40%,是塑料制品業中增長最快的;而塑料零件制造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73.24億元,不粘涂料同比增長17.5%,是塑料制品業中增長最慢的,增速比2006年同期下降3.9個百分點,低于塑料制品業平均增速9.5個百分點。
2007年1~7月,我國塑料制品出口量同比增長5.7%,出口額同比增長13%,增速分別低于2006年同期3.8和7.8個百分點;累計進口25.9萬噸,同比增長5.3%,增速較2006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進口額達到17.3億美元,同比增長11.9%。
二、五大壓力制約我國塑料制品出口
1. 原材料成本壓力。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高漲,導致塑料制品上游合成樹脂價格高位運行,塑料制品加工企業將長期面臨高價原料沖擊。2006年,由于原油價格上漲,帶動下游塑料原料價格上漲30%以上,而同期塑料制品價格僅上漲8.5%,遠遠低于原材料上漲速度,我國塑料制品企業利潤空間進一步減小。同時,塑料原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引發廢塑料的進口替代效應。2006年,廣東共進口各類廢塑料14.1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5.7%。利用廢塑料替代塑料原料生產塑料制品雖然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企業成本,但由于廢塑料質量參差不齊,有些甚至未經處理就進口并投入生產,可能因此導致塑料制品的質量下降,而廢塑料的大量進口也正在成為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不粘涂料
2. 出口退稅壓力。目前,我國塑料制品的出口退稅率已由13%降至5%;2007年7月23日,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又將塑料制品列入新增加工貿易限制類出口目錄。不難看出,國家政策調控的意圖非常明確:限制塑料制品大量出口。我國塑料制品行業出口利潤進一步受到擠壓。
3.貿易摩擦壓力。主要出口市場--歐盟繼2006年9月29日對我國輸歐塑料袋征收最高達28.8%的反傾銷稅后,又于2007年3月9日啟動反傾銷期中復審調查;另一主要出口市場--美國,繼2004年對原產于中國的聚乙烯零售包裝袋作出征收0.2%~77.33%反傾銷稅的終裁后,又于2007年3月19日對中國涉案產品作出傾銷幅度為77.57%的行政復審終裁。我國塑料制品出口企業在屢受國外反傾銷之害后產品競爭力將進一步被削弱。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塑料制品行業內小型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工業銷售值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大、中型企業。2007年1~7月,我國塑料制品小型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864.27億元,同比增長32.1%;工業銷售值達到2795.59億元,同比增長31.5%。由于數量眾多,小型企業工業總產值和工業銷售值的絕對量也遠遠超過大、中型企業,超過塑料制品行業利潤總額的65%。但小型企業技術裝備較為落后,有些甚至是家庭作坊式生產,產品檔次較低。同時,由于基本上沒有屬于自己的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主要靠走低端價格路線取得出口。
4. 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壓力。2007年6月1日起歐盟實施REACH法規后,我國塑料制品企業又面臨注冊、評估、許可的問題,且必須通過歐盟境內的生產商或進口商進行注冊。據估計,由此增加的費用將使我國有關企業對歐盟出口成本普遍提高5%以上。而我國生產的塑料日用品和工藝品中,部分產品仍在使用對人體有害的DOP增塑劑,由于國內現行的法規中尚未明確增塑劑的最大允許量,而歐、美、日、韓等國家(地區)已出臺標準和法規,引發我國塑料制品對上述國家(地區)出口受阻。
5. 出口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低。最新普查結果顯示,國內塑料制品生產加工企業約有9萬家,規模以上企業僅占1/10。國內大量的塑料制品企業技術裝備落后、產品檔次低,出口產品主要為日用品和工藝品,特殊工程塑料制品占比較小,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極少,企業雖出口量大而利潤卻難以增加。
因此,我國塑料制品生產企業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節能環保、引導產業集群化發展,以此推動我國塑料制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